近日,在网络上疯传的清华大学校庆女生舞蹈表演的视频,引起了海内外网友的热议,一度登上了热搜。总体而言是差评如潮,从难以置信、难以接受,到毁三观,即使理智的评述也可以说是一边倒的批判。
的确,视频中的场面像极了一些灰色地带不法商家的低俗营销吸睛手段,甚至有网民扒出了几年前,媒体狠批的某些乡村葬礼上流行的跳艳舞的恶俗表演。
如果说上述两例现象发生在社会的底层和角落尚可解释,而作为全国精英人才汇聚的清华大学,在校庆这么重要的场合着实让人大跌眼镜。
在如此庄重欢庆的场合,这样的着装、妆发、动作,实在有损清华形象。可能在五四青年节,在剧场灯光舞美的包装下,或者某一个特定主题下,这样的表演是没有违和感的。在这里,清华学子们对青春活力或时尚潮流的表达上出了问题,准确的来说是 审美 的问题。
这正是我们教育体系中的缺失,一味强调考学成绩而丧失了基本的审美能力。一个有审美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设计与应用,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承与发扬。 然而近几年的娱乐圈、媒体们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,所打造出来的“流量小鲜肉”,更是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两性的审美观,并且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意识判断。
当“阴柔风”横行,被民众奉为明星摩拜的时候,必定会影响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审美安全。纵观历史,“阉人误国”,带来的往往是最荒诞和黑暗的时期。
这不禁让人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尼尔·波兹曼(美)的批判性著作《娱乐至死》。那个时代的美国是电视传媒娱乐风行,而今的我们身处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世界,以丑为美搏出位、受热捧,流量为王、金钱至上,最终可能会导致社会认知价值的倾覆。所以,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抓网络的不正之风,树正能量的网红标杆和时代榜样,甘孜州的丁真和刘洪局长就是范例。
回到我们这个行业来说,从事时尚美育行业的同仁们肩上的担子可不轻,且不说对孩子们形体礼仪的启蒙培养,还要在孩子们参加实践活动中着装造型的表现上严谨,更要在孩子面对荣誉得失时引导教育。
同仁们要不断学习提升审美力,一定要拥抱互联网,驾驭新时代的宣传工具,否则劣币驱逐良币,家长和孩子被网络上的内容误导,进而殃及线下的主体教培体系。
[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]